三秦网,三秦百科网 三秦网,三秦百科网

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

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,五柳先生陶渊明和诗仙李白,都是不肯屈尊折腰之人。

但是在深层次里面,他们二人的不肯折腰,却是有根本性的区别:根本在于二位骨子里的思想观念是不一样的。

我们可以从以下二方面进行分析探讨:

一,陶渊明的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和李白的“安能摧眉毛折腰事权贵”有区别吗?

二,如果有区别,他们各自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?

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(不为五斗米折腰)(1)

一、不肯折腰的表现

(一)陶渊明的不肯折腰。

陶渊明一生,也有多次官场任职经历,比较有代表的经历有如下数次:

第一次,任江州祭酒。陶渊明因为家道贫穷、父母需要赡养的缘故,不得己才出仕做江州祭酒,但是由于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现象,没过几天就辞官回家了。

第二次,他刚辞去江州祭酒回家没几天州里又征召他去作主簿的工作,陶渊明拒绝接受。

第三次,在公元398年,陶渊明加入权臣桓玄的参谋团队,但是只工作了二年,就又从都城回家了。

第四次,在公元404年,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。虽然人在军中,可是却 “目倦川途异,心念山泽居” 仍然怀念田园生活,无意官场工作。

第五次,在公元405年,做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。陶渊明早已看透、并且也厌倦了官宦生活,不想再受到束缚。于是就和亲友说,自己过弦歌自娱的生活,为隐居积攒一些衣食之资可以吗这些话当然很快就传到上司耳朵里,领导听到后,就安排他去做彭泽的县令。

这一次,也算是为自己的辞官提前作准备。

第六次.公元405年,陶渊明任职彭泽县令。郡里派遣督邮到县视察工作,县吏告诉他应该整齐衣冠去迎接,陶渊明叹息说:“我不能因为五斗米的缘故,向乡里小儿行礼折腰。”于是解下官印,脱去官服,当即辞职:老夫不陪你们玩儿了!

从此,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,直至生命结束。

此时的陶渊明,政治理念趋于成熟,人生理想已经明确。

第七次,公元415年,朝廷又征召他任职著作郎,陶渊明仍然拒绝,更是从此断绝同州郡的来往。

第八次,江州刺史王弘,很仰慕他,于是亲自去拜访他,陶渊明却假托自己有病不予接见。

第九次,公元427年,檀道济听说了陶渊明的大名,去看望他,并且赠送给他肉、食,并劝他出仕,陶渊明依旧拒绝。

从上面可以看出,陶渊明在先后多次官场任职的经历中,

或身在官场而心思田园;

或做官不久便辞官回乡;

或者直接拒绝朝廷、官员召唤。

面对官场的诱惑,陶渊明却坚守节操,心归田园,确实是不肯为“五斗米折腰”之人。

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(不为五斗米折腰)(2)

(二)李白的不肯折腰。

李白一生,总共有两次在官场作职经历。不肯折腰的典故,来自于他第一次仕途经历。

公元742年,李白经由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共同推荐,唐玄宗召见李白并赐以供奉翰林之职,实际上就是皇帝的御用文人,替皇帝写诗文娱乐、陪侍皇帝左右。刚开始李白确实在皇帝身边红了很长一段时间,但是不久便有人眼红、羡慕嫉妒恨了。

陪侍皇帝的工作时间长了,李白也渐渐厌倦这样的工作,这实在与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不符合,于是就开始酗酒放纵,连皇帝的召唤也不领旨进宫。后来皇帝找人把醉酒的李白抬到皇宫里,李白却要皇帝身边红人高力士给自己脱靴,终因得罪权贵而遭到怀恨和谄谤,最后被赐金还乡,其实就是被皇帝变相赶走。

李白被变相排挤出官场,心中愤懑不平,在离开长安后,写下了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,里面表达了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!”

【小结】

从上面的史实可以看出,陶渊明和李白确实都有不肯折腰的经历,但是却有根本不同

但陶渊明是自己打心里不想当官,偶尔当官也是为生活所迫,不得已而为之,归隐田园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他内心所想,他辞职“不肯折腰”,完全是自己主动为之。

而李白是因为自己得不到重用、行为不检点得罪了弄臣,遭到了贬谪,被迫离开京城,在离京后写出诗文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!”。

李白的”不肯折腰“,是因为被贬谪后伤害了自尊,内心愤懑不平。

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(不为五斗米折腰)(3)

那么我们要问了,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,李白不肯为权贵折腰,他们各自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?

二、各自不肯折腰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?

(一)陶渊明为什么不肯折腰?

1思想志向。

陶渊明早年深受道家思想熏陶,喜爱老庄,钟意自然,他在《归田园居》其一中说明了自己的志向: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”。这样一个洒脱的人,怀揣自然、无为的思想自然是喜欢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,

2 社会背景。

东晋末年,外有五胡乱华,内有权臣把持朝政,社会动荡,政治腐败黑暗。东晋末年,晋灭而刘宋建立,新政权上位后,不外乎争权夺利、勾心斗角

所以很多士人为了自保,选择远离朝廷、避免杀身之祸。陶渊明当然也是明智之人。

3 魏晋士风。

在陶渊明之前就有竹林七贤等风流名士的表率,所以其后的魏晋士人多以此为榜样,不愿意在朝为官的,就选择远离朝堂,寄情于山水、纵酒放歌、高谈阔论陶渊明自然也受此影响,远朝堂而近田园。

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(不为五斗米折腰)(4)

(二)李白为什么不肯折腰?

1 出身与志向:

李白自小也是饱读诗书,习文练武,属于全能选手。打小也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,有志于黄老。据史料记载,李白是西凉兴圣皇帝第九世孙,也算是皇家后裔。虽然后来败落,但是李白内心,应该还是有一些自恃的资本。并且李白与李唐王权同姓,从族谱上排位,李白与当时唐玄宗还算是一族宗亲。

因此,李白的心性里,也自然有一些高过常人的想法,有了这样的想法,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自然不甘于平凡与普通。

2 不肯折腰:

李白是不甘为人下的人,所以当自己只是被用作陪侍娱乐、写诗文赞颂皇帝的御用文人时,李白心中的落差是相当大的。并且看到皇帝身边有诸如高力士、安禄山等红人、奸臣受到宠幸时,李白的内心其实是更加的不平郁闷象我这般有才华之人被轻用,无耻小人却被重用,这让诗仙内心极为不平衡。所以才会出现酗酒放纵、得罪权臣及皇帝的情况。

李白出官后所写的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“除了是抒发愤懑之情外,也在隐隐表达心怀凌云之志、他日必上蓝天的志向。

【小结】

从以上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,陶渊明的”不肯折腰“和李白的”不肯折腰“,确实是有深层次思想原因的。

陶渊明的”不肯折腰“,是因为他骨子里的老庄思想、社会动荡、前人影响综合作用,形成了他独特的安隐田园的思想。

因此,在陶渊明的思想认识里,做官只是为了谋一份差事、养家糊口而已,从他本心上来说,是不愿意出仕为官的,特别是在他中年以后。

李白的”不肯折腰“,是因为李白志向高远。在他内心深处,认为普通的官职是无法与自己的才华相匹配的。因此他才看不起那些在朝堂之上当红当权、但却一副小人嘴脸的奸佞之辈。这才有被谄谤贬官之后,心中愤懑不平,写出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“的诗句来。

写出这样的不肯折腰的诗文,并不是表明李白就要从此归隐田园、作一名专职道士了,他只是想表明,自己仍然心怀更高远的理想!

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(不为五斗米折腰)(5)

最后的问题是,他们如此不肯折腰,他们的后来的生活如何解决呢?各自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呢?

(一)陶渊明的生活。

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时,个人的政治观念已经成熟,个人思想也已经明确,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,非常清楚。

他曾任彭泽县令辞官回家以后,家道中已经不象富裕,并且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干活儿了。后来更是发生大火,把家宅烧个精光

其间有很多好友、邻居、甚至仰慕他的官员送粮送钱,周济陶渊明。在他生命中最后一年,还有官员去看望他,所送的肉食等物,陶渊明也拒绝接受。

陶渊明的晚年,虽然生活窘迫,但是仍然自得其乐。按照自己本心的意愿自在度过一生。

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(不为五斗米折腰)(6)

(二)李白的生活

李白被贬谪离京时,怀揣着皇帝赐给的大量钱财,所以算得上是土豪,因此在他随后几年中生计是不用发悉的。并且李白当时已经名动天下,诗仙的威名天下皆知,走到哪里都有粉丝追捧、招待,所以李白的生活并不困难,相反过的应该是相当滋润。

但是李白一生的转折点,就在于他赌了一把不可预知的赌注:那就是拥护永王李璘、并唆使永王叛乱自立为王。最终永王失败,李白成为重要参与人之一,被李唐治罪流放。至此,诗仙李白的政治生涯基本告终,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。

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(不为五斗米折腰)(7)

【总结】

五柳先生陶渊明的”不为五斗米折腰“,与诗仙李白的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“,确实是有区别,根本上是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区别

陶渊明:他的”不肯折腰“,是根本就不想从政,远离黑暗官场、过隐居田园自在生活是他人生真实的理想,所以才“不肯为五斗米折腰”。

并且他的隐居,也并不是消极的逃避,而是在清醒认识到社会虚伪黑暗之后的批判与呐喊,尽管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艰难困苦,但他始终没有向现实、权贵屈服,宁可穷困终生也坚守高尚节操

李白:是极力想从政、成就一番事业,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,是因为受不到重用、被排挤贬谪之后,内心愤恨不平,所以才写诗言志。

“不肯折腰”的言外之意:是他看不起皇帝身边那些“小人奸佞”,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!本谪仙肯定要有所作为的。

李白虽然也有归隐之意,但他的归隐,是无奈之举。他虽然身处江湖之时,心中仍然是一心想着有机会东山再起、施展自己的才华。所以才会有后来极力拥护永王自立为王的行为。

二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,造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境遇和结果:

陶渊明虽然生活窘迫,却潇洒自在度过一生。

李白晚年因拥护永王失败,成为人生一大失误。

三百多年之后,诗仙李白,还曾经作诗《九日登山》来追忆五柳先生陶渊明。:

渊明归去来,不与世相逐。为无杯中物,遂偶本州牧。因招白衣人,笑酌黄花菊。

诗仙若能以看破世间百态,以五柳先生行谊为借鉴,应该不会出现晚年那一招欠妥的赌注吧?

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(不为五斗米折腰)(8)

,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三秦网,三秦百科网 »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

全部评论(0)
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